程序员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战斗民族计算机发展史话,苏联青少年用这玩
TUhjnbcbe - 2024/2/18 18:20:00
北京哪家医院的白癜风专科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20世纪80年代,苏联启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雄心勃勃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计划。尽管当时苏联未能建立因特网,也未能给民众提供廉价的个人电脑,整个国家与信息化革命擦肩而过,在几乎没有个人电脑的情况下,苏联人凭借因陋就简的硬件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整整一代青少年展示了通往信息时代的道路。

用来学习电脑的可编程计算器

苏联初中添加的一门必修课

年9月,苏联的九年级(初三)学生开始接触一门新的必修课:信息学和计算机技术基础。该课程旨在使编程同算术和俄语一样,成为全苏青少年普遍掌握的技能。为实现这个目标,苏联编写了以15种民族语言发行的教科书,计划培训约10万名教师,并为各加盟共和国的6万多所中学提供万台计算机。

如此宏伟的蓝图距现实似乎很遥远——工厂一下子生产不了那么多计算机,印刷和分发教材的进度参差不齐,许多教师甚至从未接受过充分的培训。

在国际上,苏联的举措引发了各国计算机专家对“计算机知识”定义的争论。美国计算机科学家、人工智能领域开创者之一爱德华·弗雷德金告诉苏联同行:“计算机知识不意味着如何编程。它不是告诉你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真正的计算机知识意味着具备使用应用程序的技能,例如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系统。”

苏联计算机科学家安德烈·埃尔索夫风趣地回应称,弗雷德金是在否定程序员的职业尊严。“编码和打字不是相互排斥的。”埃尔索夫说。作为苏联计算机普及教育的推动者,埃尔索夫将计算机知识视为一套知识习惯,称之为“算法思维”。

埃尔索夫等人依然相信,苏联应该走自己的信息化道路。这种观点的核心是,通过学习编程,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进行抽象推理,形成以目标导向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为了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计算机课程,科学家孜孜不倦地向官员、教育工作者、父母和儿童乃至国际社会宣传:要把学电脑像扫除文盲一样看待,让编程成为“识字”。年秋,作为戈尔巴乔夫掌权后推行的一系列改革的组成部分,信息学课程正式在全苏联铺开。

彼时的苏联深受物资匮乏困扰,这意味着大多数学生只能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上课,根本没有地方实际测试自己习得的新技能,只好鼓励学生在纸上写程序,并进行富有想象力的练习。例如,学生们轮流扮演名为“值日生”的机器人,负责“执行”诸如“关上窗户”或“擦黑板”之类的指令。

可编程计算器成教学

苏联生产不出足够的个人电脑,但可编程的计算器要多少有多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苏联生产了数百万台计算器。这些设备可以将指令放在存储器中以供稍后运行,用户只要略加学习就能用它编程。年惠普公司推出HP-65型计算器后,这款绰号“超级明星”的“”在苏联一样大卖特卖。

HP-65是第一台可插入磁卡进行读写的计算器,用户可以用它编写多行程序。按照广告的说法,宇航员甚至用它充当“阿波罗”登月飞船机载计算机的备份。苏联引进并仿制了该型号,并将其性能压榨到。

游戏文化更是激励着年轻人投身此道。年8月,科学杂志《青年技术》开始连载关于将航天器从月球送回地球的科幻探险小说《康奇基:地球之路》,每期故事都包含需要在可编程计算器上完成的任务。“康奇基”是小说主角们搭乘的航天器的名字,作品的灵感源自美国一个电脑游戏,玩家要控制推进器并计算轨迹,安全地将着陆器引导至月球表面。在每期的连载中,读者们都要拿起各自的计算器、化身宇航员,在险象环生的条件下克服未知的困难和技术的局限。

围绕《康奇基:地球之路》形成的读者和玩家群体在无意中达成了埃尔索夫设想的教学目标。许多人要求杂志社提供更多游戏,乃至用于重写其他类型程序的流程图。

对小说的迷恋促使年轻人千方百计搞到计算器,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计算器不过是块垫脚石,他们拼命攒钱购买零配件,终于组装出了第一台个人电脑。

(据《青年参考》袁野/文)

来源:北京文摘

编辑:TF

1
查看完整版本: 战斗民族计算机发展史话,苏联青少年用这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