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职场上最难的事可能是咱们想卷也卷不上?也就是我们用尽了全力,结果还是只能在及格线上徘徊。
我想,这应该是中等生从学生时代就有的困扰:我不是不努力,我努力了,也就这样了。
这种情况,延续到了我们工作中;还可能会出现在工作很多年以后。
我看了一个广东程序员讲述10年工作经历,百感交集。他的字字句句都是无可奈何。
他从行业时,转行入行,到现在,同时入行的4个人,只有他一个人还在坚持。
10年过去,他没赚到太多钱,大部分钱都用于买房。养了两个孩子,没有什么积蓄,工资还一直在降。
技术水平跟不上更新的速度,去年就失业三次了,已经打算卖房维持生活。
想过要转行,却始终提不起勇气。工作十年,却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这些工作经验似乎一文不值。
看到这里,中年打工人有没有如鲠在喉之感?
我想一吐为快。
工作10年,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似乎又什么都会一点的感觉,你有吗?
我们努力了工作10年,获得感却很少,即便如此,还不敢随便离职。
有人感叹,咱们的人生就这样被定型了吗?
可我想说,谁又不是呢?
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工作五年以上的员工,才真正是性价比的那一拨人:卷不动却努力在卷,离不开只能天天忍耐。
如果你是硕士毕业,入职的时候就会卡到一个点上:是要选择要孩子,还是选择工作?尤其是女性。
工作了5年左右,你会发现,有可能你的leader就是你的职场天花板。他每天就在你的面前转来转去,5年前是他,五年过后,还是他。
他的人生模式、生活状况似乎就是你未来生活的一个模板。你想逃避,结果还越来越靠近leader的生活状况。
工作真的是很忙,你的技术也提高很快,工作效率很好,但是竞争力却开始逐年下滑了。
那个时候我们有可能明白,工作经验不一定能让我们值钱,但是项目不是上升期,那我们就一定不是上升期。因为我们的技术和项目已经深度捆绑在一起了。
就如广东这位程序员,工作10年,iOS落了,他也就落了。十年经验,一文不值。
如果某一天,电车整个行业都被淘汰,你的技术就算是天体级水平,可以打穿地球,那你也得失业。
所以工作五年的人,他们明白生活的真谛,人也变得很靠谱,就会得到工作中的重活和累活,美其名曰——他们更有经验,更稳定。
人事管理大数据也更了解中年员工生活需求更多,上不去,又走不了。
这不难理解。
在工作五年这个段位,上升的通道就是一个软梯,能爬上去的人不多。等待的人更多,他们手熟又好用。
假如我们把工作和生活看成是一个剧本,这将是开放式的结果。工作5年以上的员工,已经在副本里干了一半,他们不像刚刚入场的应届生,剧本才打开,即便关闭了,损失也不会太大。
应届生便宜,却不太好用。而这一波工作5年以上的人,他们的生活已经展开,极少人舍得这些薪水,舍得放弃职位,压力大点,也扛得住。
不得不扛住。
相同的薪资水平,相似的工作经验,最后连焦虑的内容也雷同了。
之所以大家会感觉自己什么都会,好像什么都不会,问题的根源就是我们现在的工作更像是海上的船。
船与船之间都是大海,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安全合理的方式,从一艘船跳到另外一艘船上去。
在我们这艘船上,你已经对你范围内的工作体系了如指掌,但是如果再往外延伸一点,到别人的业务上面去,会找不到一点点落脚点。
就算你这条船上的东西跟隔壁船看起来差不多,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入手。
壁垒太高,差异太大,越精越专越封闭。最后,变成船的一部分,跟这条船共存亡。
就如10年后的那位iOS程序员,他想下船了,又没有什么勇气跨过大海,游到别的船上。
你懂了,就能理解海上钢琴师为何又返回了船上。
这种情况多了,焦虑就变成了一个公共题目,大家的解法不同罢了。
有人选择了加快驱动模式,能卷一下,就再卷一下,趁着还年轻。你看,夜晚培训班的生意还是那么好。
有的人选择了躺平,挣个几年的钱,就打包回乡下,老老实实过上幸福快乐的退休生活。前一阵,不就有两口子存了万,就退休的新闻吗?
可以说,三十到三十五岁之间的人,因为到了而立之年,有了家庭,所以他们的条件是最难的。
这道题的选择也就依赖于家庭。迟早要选,不如早点了断。
小时候,父母常说我们这一代人很幸福,要啥有啥。
这句话本来是说我们这代人不愁吃,不愁穿,未来一片风平浪静,或者是顺水顺风,可,说好的幸福呢?
有时候,我确实会感觉到幸福,尤其是看到外面的战乱、核废水排放的时候。在生存方面,我确实是感到幸福了。而生活方面的幸福,似乎是有,又似乎没有太多。
就像手上拿了一个大包子。我咬了好大一口,却还是没有吃着肉。我相信它是个包子,迟迟不肯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