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程序员的求职与招聘 [复制链接]

1#
刘云涛 http://m.jpm.cn/article-89116-1.html

求职与招聘,其实是一种际遇,关于得到、失去和放弃。

学生求职

通常我们的第一次求职都是刚走出校园时,那时不免迷茫。

我毕业那年,计算机还不算是多热门的专业,各大互联网公司也还不是那么炙手可热,那时美国的互联网泡沫刚破不久,中国的互联网还正方兴未艾,来校园招聘宣讲的企业多是各大外企,当时迷茫的我们总是跟着潮流走,期望找个外企,当个白领,拿着高薪,窗明几净间安逸舒适的开启自己未来的社会人生。

当年有家叫玛氏的外企,就是生产德芙巧克力的那个,来学校宣讲给毕业生开出了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薪资(万元附近,但已相当于当时广州房价均价的1.5倍)。而且对专业也未作具体限制,导致很多人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投了简历。明知和自己的专业不沾边,而且也未必是自己喜欢的工作,被一个名气或高薪吸引,撒网似的广播简历真的好么,这其实是一种机会主义心态,而这种机会主义心态通常也没有带来什么真正的好机会。

校园招聘

很多同学在校时会去寻找一些实习机会来增添履历上的项目经历,以期增加求职时的竞争力。反过来同学们怎么不想想为什么公司会把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分开呢?社招时公司会更看重项目经验、实际能力和职业背景的相关度,那校招时看的是什么呢?其实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学习能力。怎么在简历上更好的体现学习能力的证据?怎么能更顺利的通过笔试?怎么在面试中突出自己的优势,展现独特的竞争能力?这里先讲个故事吧。

这是一个我同事给我讲的故事,他大学时另一个室友因为沉迷于玩游戏各种专业课挂了不少,临毕业时这哥们幡然醒悟,认识到自己就是喜欢游戏,就打算去做游戏开发。开始自学游戏开发,之后做了一个小游戏作品,到校园招聘时,正好金山来学校招聘,他带着作品去应聘一下就脱颖而出。有什么比作品,即便只是一个小作品能更生动的体现出学习实战能力的呢。

在众人皆醉你独醒时,认清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和能做什么,并下功夫去突出并展现自己的综合能力,好的机会自会不期而遇,甚至不请自来。

考察维度

大概工作五年后我才开始接触招聘的一些工作,一开始公司没有专门培训过,所以当初招聘考察都很随意,不成体系。一段时间后感觉这样不行,才开始不断思考和梳理自己的招聘考察体系,慢慢在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我招聘程序员时的一些基本考察维度。

知识

听说一些公司喜欢考察算法,应聘者会被要求在白板或白纸上写一些算法实现。这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点的考察,但知识点的考察随意性大而区分度低。

在偏业务和工程的项目中,其实我们几乎不需要去开发一个新的算法甚或去实现一个已有的算法,很多时候只需要知道并理解一些常见的算法和数据结构。这就像平时我们使用汉语极少用到我们上学时学过好多年的古诗词,我们学过很多古诗词,也能理解并欣赏。如果把算法比作古诗词,你来面试时我让你默写个著名但难度很低的「算法」,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可能大部分人都没问题。然后再换个难度高点的,还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若非面试前你凑巧重温过,有几人能默写出来。

所以知识点的考察需要根据职位去精心去设计一组覆盖面适中的知识点,主要用于对应聘者掌握的知识面和基础有个初步判断。但仅仅靠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判断是不足够的,如果把不同的知识点比作金庸武侠中的武学武功,那么金庸小说中谁知道的武功最多呢?我看是王语嫣吧,知道天下武功但自己却全然不会也算是另一个极端了。

知道的再多,不知如何应用也是不满足要求的,因此知识点的考察只能算是文考,接下来是武考。

技能

武考,考察技能。技能就是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而专门技术其实就是一种特定知识。

程序员的技能考察是否一定要通过上机编程呢?也不一定,一方面这样面试的时间成本高,另一方面在短时间内也很难考察的全面。所以一个携带代码作品的程序员在这一个维度其实就很占优势了,面试时我多是通过场景化的问题来相互过招拆超。就是看应聘者在特定场景下如何应用其掌握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构建解决方案,并能权衡其中利弊的。

经验

经验这个东西是非常主观的,可以通过对技能应用的熟练程度,问题分析的全面性来考察。要把这个维度客观的订个标准很难,比如,你不能简单地看工作年限来判定经验。但主观的感觉区分还是很明显的,还是用前面武功的例子来类比下。同样一套武当长拳,宋青书打来和宋远桥是有差距的,宋远桥又和张三丰是有差距。这是同样的知识,同样的技能,但三者间的差别就在于经验。

综合

前三个维度多从职位的专业需求出发,而最后这个则主要是判断一些通用的综合能力,比如:

学习专研

沟通表达

组织合作

兴趣爱好

价值判断

团队契合

这些都没有一个标准的考察方式,更多在面谈中从各个侧面去了解,判断。

延伸途径

就算按照更有体系的方法来招聘和考察,其实也是很难在短短几轮面中来准确的判断一个人,这几乎不可能。所以若能够提供除了简历和面试之外了解你的窗口和途径自然更好,这些窗口和途径包括但不限于:博客和GitHub开源作品。这对应聘者和招聘方都是双赢的,应聘者有了更具竞争力的展示窗口,而招聘方也降低了判断的难度和时间。

写《暗时间》的刘未鹏曾经写过一篇挺有名的博文《为什么你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写博客》,我觉得其中分析的好几条对与本文的主题求职与招聘是有帮助的,摘录如下:

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教”是最好的“学”

讨论是绝佳的反思

激励持续的学习和思考

学会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

一个长期的价值博客是一份很好的简历

这里字面意思浅显明白,就不逐条解释了。这里值得一说的是最后一条的「价值博客」,现在博客很多,价值博客就不多了。现在看看CSDN上多少博客都是自己在那碎碎念的东西,有时就是一段无头无尾的粘贴一段代码,说两句大家都听不懂碎碎念,这样还不如不写。

因缘际遇

前面说了求职与招聘就是一种际遇,因缘巧合就到了一个公司工作了这么些年。

五年多以前我从广州回了成都,刚好遇到支付宝在成都这边招聘,我投了简历去应聘,然后在第一轮面试中就挂了。事后想来挂得也算理所当然,当时对像支付宝这样的互联网公司面临的场景和技术完全无知,也没深入思考过。在面试环节,如今想来应该是我前面所说的考察技能维度时,面对特定的场景显得临阵磨枪,拆解不当,面试官招招紧逼,拆的左支右绌,很快败下阵来。几个月后,京东也来成都成立研究院,我又去应聘,然后就来了这里。如今回想当时的面试似乎并不像支付宝那么有章法,表现得没有太好,也没有太差,靠的几乎就是感觉和际遇。

以前有个朋友大学毕业时特别向往A公司,但可惜校招时没有成功,一直耿耿。后来毕业去了B公司,在B公司工作了数年后,一次机会A公司主动挖其过去,但去了之后发现似乎A公司并没自己当初想得那般好,似乎也不太适合自己,没多久又从A公司离开去了另一家公司。所以你看在求职和工作的路上,我们多多少少总会走一些奇奇怪怪的路径,这多源自对自身认知的变化。

无论你是蓄谋已久,还是耿耿于怀,有时关于求职与招聘的选择看起来就像是一场巧合。

...

工作前五年我主要在求职,换了一次城市,三个公司,求职数十次,近五年都在一家公司,所以主要都在招聘。每一次求职,都对应一次招聘,造就一次巧合般的碰撞,或许开启下一次的际遇。

写点程序世间的文字,画点生活瞬间的画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