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只是我们手里的一副牌,怎样打好这副牌,取决于我们的认知。
同一件事,有的人既能分得清轻重缓急,潇洒应对,也能百折不挠,砥砺前行。而有的人却手忙脚乱,拖延耽误,错失一次次机会。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点,使得现代人们很容易陷入“两个无能”之中,一是“判断无能”,二是“行动无能”。
判断无能:是指很多事物同时摆在眼前,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紧急、哪个更重要。比如两本书先看哪一本,两个证先考哪一个,两个工作选哪一个……
行动无能:是指我们虽然选定了事情,也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或者很紧急,但就是不去做。于是导致拖延症,最后不得不在截止日之前匆匆完成,至于质量如何,也就顾不上了。
我观察了一下,很多应对问题的高手,都有以下7个特征:
1、远离情绪,避免陷入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经常发现有这样一类人:很多事,总是觉得是别人故意给自己使绊子,引发争执,于是情绪失控,火冒三丈,还没开始解决问题,沟通和做事已经方寸大乱,自顾不暇。
比如,给别人安排工作任务,因为自觉有某些优势,于是带着鄙夷、嘲讽甚至挖苦的口吻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简单的事情变得磕磕绊绊,甚至花在解决情绪的时间远超解决问题的时间。
也有的人陷入计划控,清单列举了几十个计划,每一项都远远超过现有能力范围,每天被自己的计划逼得抓狂,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焦虑中,于是刷着抖音,看着搞笑视频聊以;
还有的人实在是难以忍受目前公司对体力精力的无底限压榨,又不去进行职业规划。每天一有闲暇时间,就满腹抱怨,牢骚不断,却从不见有任何改变现状的行动。
这些情绪失控导致人们难以理性解决问题,从心理学分析,有三种原因会导致这些现象:
自我化。以自我为中心,凡是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就先入为主,一票否决,不去客观冷静具体分析。自我化的本质是自私——认为不管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凡事都要以满足自我为前提。例如”我的亲人和男/女朋友必须对我很好”、“为了提高公司利润我就要随意挤压员工的时间”、“我有不满意别人就要当‘垃圾桶’耐心听我倾倒负面情绪。其实,事情是互惠互利的,没有任何人理所当然地为一个人服务,任何人也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一切而不付出。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基础是各取所需,各得所愿。
标签化。以一件事或者某几件事的结果来固定评价整个人某类事。例如:因为一门课成绩不好就认为自己“是个很笨的人”;因为上司经常贬低自己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离开公司难以生存;因为室友生活习惯和你不同就认为他“没教养”。其实,一个人的价值不能以他是否聪明、是否迎合某个人的标准而定,而是以是否符合客观底层逻辑和哲学全景思维而定。
夸张化。要么自我张扬,目空一切,轻视具体细节;要么极度自卑,看不到任何解决问题的希望,自怨自艾。例如有的人自诩名校毕业,金字招牌,故作高深莫测,导致人们敬而远之;而有的人道听途说,就把一件简单的事想象成无比困难,迟迟不愿意行动,自我标榜为“佛系”。
这三类情绪蒙蔽了我们理性分析和判断的思维,导致不能客观冷静地分析解决事情。所以,需要继续深入下去,加深我们的认知。
2、理清目标,多个计划保底
理性,就是压力下的优雅。可有击倒很多人,而理性面对困难的人却最早站了起来,并继续前行,走向远方。
首先是远离主义。对自我的要求:我必须很好,要获得别人的认可,否则我就一无是处。其他人就应该对自己体贴、善良、公平地对待我,否则自己根本无法忍受。主义导致拖延症,迟迟不去行动解决问题,时间和机会稍纵即逝,没有的,只有相对的完善。
所以,我们提倡的是先完成后完善。遇到问题,理清最低要求,先完成,再完善,然后利用其它时间补充细节。
以前有一个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这个理论的底层逻辑就是主义——只有补齐最短的木板,整个木桶才完整。但今天,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这个理论。
职业规划中,的能力策略是:一专多能少缺陷,“一专”指让自己有一项专长,非常非常强直至可以为职业,甚至达到专家的深度,这是我们的长板;“多能”指有可能多储备几项能力,它们可以搭配使用,相当于木桶上面介于长板和短板之间的木板;“少缺陷”指通过自身努力和对外合作,让自己的弱势变得及格就行。
用ABZ理论预估危机。解决方案备份,除了有一套解决方案,还有一套备用方案,更要有一套保底方案,用以应对最糟糕的结果。
Linkedln(领英)和PayPal(贝宝)的创始人霍夫曼有一个非常的ABZ理论他认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有三个计划:ABZ计划。
A计划,是你目前能够长期从事,并且值得持续投入的工作,例如你现在的工作,是你解决问题的主要目标
B计划,是在A计划之外、你应该给自己寻找的新职业机会,类似于副业,万一A计划中断收入,你可以有B计划副业继续生存。同样,万一A计划无法解决问题,就可以随时启用B计划,去解决问题。
Z计划,是用来应对最糟糕状况的备用计划。假如有一天,你倒霉透顶,你的A计划和B计划都失败或失效了,你应该有一个可以保证自己生存的计划:比如,存足够的钱,在半年没工作的情况下,生活质量也不会下降。
3、界定问题:通过5W2H全面分析问题
有的时候我们迟迟不愿意做一件事情,往往并不是别人所说的拖延症,也不是我们自身能力真的不行,也许是我们潜意识中分析和判断了这件事,认为确实不值得做,或者做了以后弊大于利,没有必要在上面浪费时间和精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源于对一件事情有自己的准确判断。
那么怎样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正值得自己去做呢,可以用下面的5W2H方法,进行全面分析。
What:是什么?做什么?目的是什么?
Why: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理由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Who:谁来做?谁来负责?由谁来承担?谁来完成?
When:什么时候开始做?什么时候完成?时机是什么时候?
Where:何处?在哪儿做?从哪儿入手做?
How:如何做?怎么去做?从哪儿入手做?
Howmuch:做多少?完成量是多少?合格率是多少?费用是多少?
例如,我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是继续过挣扎于一眼望到头的职场,还是全职进行写作。首先界定问题:
是什么——全职写作,我认为就是一种持续高强度持续输出文字,并通过阅读量获得平台收入的职业。
为什么——为什么写作,因为我多年以来的优势高度自律和喜欢思考、表达和分享,并且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被职场其他人颐指气使。而且知识经济时代,写作市场潜力无限,很多人愿意付费阅读。而且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写的内容价值越大,阅读量越高,收入也越高。
谁来做——当然是作我本人,实际上,现在已经进入全媒体、全平台时代,一个人几乎要活成一家文化公司,选题、策划、框架、素材、逻辑、语言,甚至把文字改编成视频、音频,都是以我为主导去做。
什么时候——首先保证基本积蓄能够保证全职写作初期的冷启动,保证一年时间写作收入不足以应对各种开支,需要有原来全职工作的积蓄。当然,看似一年时间,实际上是按照高强度的写作进行计划。
在哪里——另外,写作是需要源源不断输出,现在除了手机,还有平板、电脑,灵感来了可以随时随地写作。而且一个平台就有图文,问答,微头条,专栏、视频、音频、直播等等变现方式。而且网上还有很多个这样的类似写作变现平台。多注册账号,多平台发展,就有多份收入。
怎样做——除置顶读书计划、素材计划、写作计划、平台发展计划,遵循输出带动输入的规律,以写作带动读书,同时提升了认知,就可以一举多得。
做多少——写作和阅读密不可分,比如按每周3篇文章计算,每篇字,一年至少需要写够篇,总字数要达到。因为全职写作收入不固定,收入只有超过原来全职工作即可。
4、经验技巧,参考已有的案例
经验技巧型的策略往往源自个人有限的经验总结,这包括别人的经验和自己过往的经验。
第一类是经验技巧型思维模型,往往出自实践经验总结,在我们处理具体问题时可以提供思路启发。
比如,我们常说的“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天才就是1%的天赋+99%的汗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都可以视为一种思考问题的参考。
这种别人总结的案例经验,虽然可以帮我们解决问题。不过,根据前面对问题的5W2H分析,问题千变万化,不能完全照搬先用那些固定的经验,而只能是参考。
“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启发我们开阔职业选项,追求自己的理想职业,但也可能因为缺乏规划而导致脱离现实可能性,追求不切实际的理想而导致碰壁。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长辈或者前辈的话就一定正确吗?生活中,有的人从小到大老师听话,从来没有自己的主见,真正遇到人生重大选择,长辈也束手无策时,自己往往盲目选择而导致挫折或失败。
这几年保守诟病的心灵鸡汤就是这种片面的经验总结。
因为简单经验的这种局限性。所以,需要进一步采用更精准的方法。
5、模型工具,利用流程模型提高效率
前面介绍的界定问题的5W2H法就是一种模型工具,还有SMART计划原则、SWOT分析模型、GTD时间管理法、四象限原则、乔哈里视窗这类,是在广泛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的大样本、流程化。把很多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标准化、流程化了。市面上流行的类似麦肯锡工作法的方法论书籍,也属于这种类型。
例如,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通过分析问题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并且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认清问题面临的优势和缺陷、机会和挑战,从而制定计划。
SWOT分析可以分以下两步来进行:
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们可以用一张纸的左边列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包括性格、技能、经验、人脉、资金等,越多越好,并对其重要性进行排序。在纸的右边列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同样也是越多越好,也进行排序,这样就可以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明确的了解。
进行行业分析和职业研究。根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选择自己喜欢并且有“钱途”和“前途”的职业,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行业和职业进行研究,研究他们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列出我们最希望实现的目标,如职位、薪水、技能、个人价值,通过这些目标来激励自己,制定五年工作计划,让自己成为所在行业“专家”级别的人物。
6、学科原理,探究问题背后的规律
从数学、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或运筹学原理分析,用科学方法验证前面的固定经验和模型工具,诸如长尾理论、锚定原理、登门槛效应、蝴蝶效应、首因效应、光环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等等,是经过科学方法验证的规律,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认知规律。
例如,复利是现代经济学一个重要概念,由此产生的财富增长,称作“复利效应”。复利效应是指资产收益率以复利计息时,经过若干期后资产规模(本利和)将超过以单利计息时的情况。复利计息条件下资产规模随期数成指数增长,而单利计息时资产规模呈线性增长,因此长期而言复利计息的总收益将大幅超过单利计息。
简单而言,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能进步1%,一年之后他的能力会提升38倍。相反地,如果他每天退步1%,一年之后,相当于所有的能力都消失殆尽了。这背后就是复利效应。
具体而言,如果选择读书和写作这类认知升级活动做为职业,也会产生持续不断的复利效应。
7、全景思维,了解根本规律
全景思维,是属于宏观哲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比如熵增思维、演化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等等,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根本依据。这种思维模型视野宏大、高度抽象,同时也是高屋建瓴,具有高度概括性,影响我们认知信念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比如最近很火的自媒体写作,为什么很多人辞职全职做自媒体?
这里的底层逻辑是把自媒体写作当成一个新型职业,当成像程序员,销售员一样的正式职业。继续深究,这种写作职业满足了人们物质丰富以后向往精神幸福和灵魂自由的需求,很多人现实生活中在公司处处不得志,而在写作中可有自由驰骋,纵情抒发,甚至后货大量粉丝,体验到深深的满足和尊重。
从经济规律分析,如果作者写出的文字越是和读者产生共鸣,甚至灵魂上的碰撞,对读者而言,这样的文字价值就越大,阅读量、转发量以及收藏量都会很高,相应的读者和广告商也更愿意为之付费。
我把这种现象称作写作时代,进一步会升华我们的认知,进入认知时代。
以此我们可以推理出好文章的标准:那些深入解读读者心理,切实提供思维角度,并帮助读者解决问题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那些鸡汤自嗨式、完全卖货式、华而不实式、凭空捏造式的文章,也许能兴盛一时,但随着读者认知水平不断提升,终将会被读者的慧眼识破。
很多自媒体大号的前车之鉴,已经历历在目了。
经验技巧,模型工具,学科原理可以让我们走下去,而全景式思维,却可以让我们走得更远,更长久。
总结:
愚者面对问题看到的是层层壁垒,智者遇到难题想到的是认知突围,我们经历过的所有事情,曾经让我们历经风雨兼程,但到后来,那些经历过的问题,一定会变成我们大的认知。
这7个提升解决问题的认知思路,就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一个机遇。
认知不断升级,迭代,我们的能力也将会升级,迭代。
我们的脚,正迈向自己选定的终点,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