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间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bdfzj/原创石薇同人法律
在采访潘悦前
我脑子里一直在设想
她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许多人眼里
做律师就已经够难了
实在难以想象有人能够做好法律业务的同时
还有精力去钻研听起来比法律更难的科技领域
更让人惊讶的是
这个主角还是一名女性
并非是有性别歧视
而是在大多数人眼里
胜任律师这份工作
已经需要女性比男性付出更多的努力了
再去深入接触前沿科技
简直是天方夜谭
所以
作为女律师与“女程序员”的结合体
潘悦会是一个冷静、果决、不带太多感情的
理性主义至上者吗?
带着这个疑惑
/09/14,周一
我们来到了「女律师人物访谈」第七站
黑龙江德治律师事务所主任办公室
没想到
跟潘悦聊完以后
我对她的既有印象全被打破了
她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思维跳跃
对未知充满好奇
对美好的事物充满热情
面对提问,她不屑于按部就班
而是时不时反问我的看法和理解
之后再阐述自己的想法
在她的口中
法律与科技不再是印象中无趣枯燥的条文代码
反而充满了未知的想象力和乐趣
但同时,她身上又带着多年积攒下来的
属于律师和程序员的那份理智和敏锐
这种先天的感性与后天形成的理织
融合产生的化学反应
让人不禁感叹
真是一个有趣的人啊
让人忍不住窥探更多
言归正传,接下来
你将看到一份采访实录
内容足以解决你的无数个问号:
女律师如何成为技术咖?
如何平衡法律和科技?
律师与程序员如何磨合?
法律科技领域的创新指什么?
科技未来会颠覆法律行业吗?
律师未来的职能是什么?
干货湿货信息量都很大
于情于理都值得反复玩味
那还是老规矩,先键右上角收藏
我是女律师
潘悦
了不起的创造者
每个人都是
创造力是人的天分
跟潘悦聊天,是一种奇妙的享受。
人工智能、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分析、技术栈……一个个关于科技的专业词汇从她的嘴里蹦出来,带着特有的东北口音,仿佛为这些词也插上了灵动的翅膀,虽然听不懂,但并不觉得乏味,仿佛被她带着在科技的海洋里遨游,有趣而又新奇。
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从业经历的知名女律师,潘悦身上,有着另一个独特的标签:法律科技领域的资深玩家。
年,在又一次被大量重复的工作折磨到身心俱疲的间隙,潘悦眼光独到地注意到了法律科技领域,她希望能够有一台机器把她从繁忙的“像耕地一样”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就这样,在律师本职工作之外,她开始了在法律科技领域的探索,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去年5月,她带领的法律科技团队,作为中国大陆的队伍晋级全球规模的法律黑客松决赛,着实为中国的法律科技长了脸。
不过,与潘悦对话,却觉得她实在不像一个搞科技的女律师,倒像是一个说书人,从她口中听到的故事,总是比事情的本来面貌要有意思许多。
这可能是因为,她的身上带着东北人特有的幽默感。用财经记者雷晓宇的话说,就是「“绞刑架下的幽默”——既然生存如此艰辛,那么但凡能开玩笑,就忍不住得要开一个。」(见雷晓宇文章《李雪琴:受伤的月亮和绞刑架下的幽默》)
东北的生存环境有多艰辛?采访时,潘悦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她很喜欢桃花,但在东北,桃花只有每年春天的时候会开7天,这7天是潘悦全年最激动的日子。激动到什么程度?她3月份就开始看日历,算花大概什么时候开,好赶在那几天去看花。但大多数时候她都在外出差看不到,这意味着自己错过了一年的花。她甚至会痛苦到,晚上做梦梦见花开了去看花。也因此,潘悦一度以为自己是特别喜欢桃花的。直到后来到广东出差,她看到路上的花“跟不要钱一样,天天没完没了地开,满树的花,那么大,那么漂亮”,她才陡然明白,自己不是最喜欢桃花,而是东北的花实在太少了。
“生活在这种地方,能不乐观吗?不乐观的在进化过程中就已被淘汰。”
或许正是先天的艰辛环境和后天形成的乐观,才让她对未知始终充满好奇,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在法律行业浸淫多年后,还能有和动力投身对她而言全新的科技领域,不畏惧失败。如她所说:“没有人想主动迎接挑战,一定是兴趣驱动的。”
对于她而言,生长在东北这样一个艰辛的环境下,看许多事物也许都不自觉带上了美好的滤镜,也更愿意去尝试一些新奇的领域。这也是她与大多数人产生区隔的根源所在,这世上不缺有想法的人,缺的正是踏踏实实将想法落地的人。
1
抓住趋势的背后是勤奋和勇于尝试
从业20多年,在律师这份本职工作上,您做过劳动法,也做过知识产权、合同法以及公司业务和事务,后来又投身法律科技领域,每一次全新的尝试您似乎都做到了先人一步。您自己也曾说过,要站在趋势上看问题。您这种对于趋势的敏锐捕捉能力,来源于哪里?
首先这个前提值得商榷,我对趋势是不是有敏锐的捕捉能力?我们肯定是希望能够抓到趋势,因为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从选择做律师那天开始,对自己的职业和未来会有一个规划和期待。
我们都希望自己做有远见的人,希望自己能够看到趋势,但是有的时候趋势是试出来的。大家最终看到的结果是我先做劳动法,后来做知识产权,做合同、做事务、做投资律师,实际上我中间的尝试也很多,我尝试做过许多别的事情,因为某种原因可能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件事情实际上是明确方向,否则就无法判断对错。所以先选方向,然后确定目标,再去实现它。
很难有人说自己真的充满远见,具有敏锐的捕捉力。敏锐的背后可能是勤奋和勇于尝试,不怕失败,拿脑袋撞墙撞出来的。
那您经历过哪些印象深刻的失败?
比如考博士没考上。
我曾经一度热衷于在法学理论研究上有所建树,因为我做公司业务时,在法人治理这个地方实务中遇到了巨大的困惑,就是组织架构中的法人治理是如何穿透的?穿透之后,法人治理的权利是如何被传递的?之后又是如何被规制的?什么样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最适应企业发展的?
我在书中找不到答案,试图去上学,但我考了两年博士生没考过,导师说我研究的这个东西太偏实务了,没有理论研究价值。
所以没有人能说自己在20年前登高远望,把自己的人生全都规划完了,但正是这种未知才有趣。
还有一次,我作为涉外领军人才,有机会去国外接受培训,学习先进经验,结果面试的时候,因为糟糕的口语,在第一轮就被刷下来了。出来之后有人问我,面试难不难?我说:我不难,老师很难,因为老师听不懂我在说什么。像这种失败的事情多了,哪有什么眼光独到的远见,都是越挫越勇的勇气而已。
2
对科技的探索是从需求开始的
您刚刚说到您在做尝试之前都是先确定方向,再确定目标,能具体说说您是如何确定方向和目标的吗?比如法律科技领域的选择。
这个事情实际上是在工作中发现的。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是个农民在种地,之前我都是自己用锄头一锄头、一锄头的天天翻地。当我满头大汗,坐在田埂上休息时,心里会想:这活不是人干的。
这个时候我看到路上开车的人,就会幻想:为什么没有一个机器能代替我做这件事?实际上对科技的探索是需求产生的,绝不是我突然间变得非常有远见。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做公司业务或者事务时,我们发现很多事情和做单独的案件不一样。办理一个案件的时候,对科技的依赖更多的是对信息的依赖,希望这个案子能够快速检索到法律法规,快速查询到相关判例,这个时候需要的实际是信息而不是技术。但是做公司业务,做事务的时候,它有海量事务的同步处理,不是专门解决一个案子。
比如说我们做集团公司的整体法务外包,一个集团企业下属四五百家公司,对我来说,我有几十名律师在协作处理这四、五百家公司的法律事务,我们要保证大家处理的标准是一致的、使用的流程是一致的、合同模板是一致的;保证我们律师的工作能够无缝对接。并且还要数据能统计,工作进程能够及时跟踪。这时候我就发现原有的工作模式,靠我们每天早会晚会、电话沟通、邮件沟通都不行。
这个时候我就像个农民,我原来有两亩地,我只要够勤快,可能再买头牛我就解决了。但现在我有了50亩地,我就开始站在田埂上想,我得有个拖拉机。
所以在年我们最初进到这个行业的时候,我们的想法只是做一个我们自己能够用的上的服务于我们客户的工具,我们没想成为拖拉机制造厂,也没想生产联合收割机。我就想的是:有台拖拉机多好,我需要一个拖拉机,完全是应用驱动的。
3
律师与程序员是两个物种
您在刚刚进入到科技领域时,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最难的是跟程序员的合作,律师跟程序员是两个物种,我们根本不说同一种语言。不仅不说同一种语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不一样。
律师是多么愿意交际,愿意跟人交流的一个群体,我们认为社交乃生活之根本,程序员是多么恐惧社交的一个群体,通通社恐症。他们的办公室要安静,甚至对于办公室的温度、湿度都有要求。每次通知开会,程序员就大惊失色,不知道律师要对他们做什么。
所以,两个团队的磨合,互相的了解很重要,我们要知道机器在想什么,他们要知道法律在讲什么,我们要读懂代码背后的逻辑,他们也要读懂法律背后的逻辑,这一点是非常难的。
我觉得从这一点来说,程序员比律师做的好。我们做人工智能审合同的时候,我们的技术负责人自己把合同法,甚至把英国的统一商法典学完了。包括我们在做人工智能研究的时候,我们另一个技术负责人专门去读了法理学,最有趣的是他居然找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来不知道的学科叫做术语学,他就专门去研究术语。他们会做很多的努力,尝试理解法律语言背后的逻辑和所代表的规则。
当然律师也一样,我们的律师甚至也会学写代码。有一年过年的时候,我曾经尝试写下了我人生中第一段代码,做了个小计算器。不过我们学技术挺难的,因为文改理难,程序员理改文还是比我们要简单一些,所以团队融合、互相理解特别难。
磨合中有没有发生一些有趣的故事?
这个太多了。我们律所有一个很大的零食筐,大家聊天开会的时候都会吃东西,所以律师的零食筐永远是空的,不管补充多少。而程序员的零食筐永远是满的,他们不会主动吃,除非把零食放到他桌上,告诉他这是任务必须吃掉,他们才会吃。
有一次特别有趣,我给了我们一个程序员一盒曲奇饼干,我帮他撕开了一个角放到他桌上,一周后再去看,那盒饼干还是只撕开一个角,他就把能抽出来的三块饼干吃掉了,剩下的还放在那里,特别有趣。后来等两个团队融合在一起后,就会经常看到一个场景,就是律师组团去吃掉程序员的零食。
出差的时候也是这样,跟律师一起出差,我会非常幸福,他们会提前订票,安排酒店,帮忙拿行李,还会照顾我。但是跟程序员一起出差,他们看不见我。
有一次我带着三个程序员出差,就是黑客松那次比赛,比赛完了我们一起吃饭,他们在饭桌上也不聊天,吃完了就毫不犹豫地走了,留我一个人在后面,还穿着高跟鞋,那家餐厅满地都是油,我不小心摔倒在地,他们也完全没有感觉,我就很气愤。
更有趣的是,我后来给他们下了一个指令:你们不能这样,你们要管我,走路的时候要跟我在一起,过马路的时候要扶我一下,帮我拿下东西。他们的脑海里就深深录入了这条指令,只要走路的时候就会非常紧张地站在我身边,根据车流情况判断是否要扶我。
所以特别有趣,他们是那种极度专注的人,也很坚强。因为我们多数时候的工作是可以人工修正一些错误的,但是代码有bug就运转不起来,所以程序员比我们有更大的压力,从他们的身上能够学到很多。
4
科技的魅力在于未知的想象力
您觉得科技的魅力是什么?能够吸引您一步步深入研究,从最初只想做出提升效率的应用工具,到如今偏向搭建知识图谱和人工智能等底层理论上。
没有进入到这个行业的时候,我们想的是把它作为工具,用它就行。但到真正进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被科技背后的未知和挑战震撼到了,一霎那会觉得眼睛都亮了,觉得这个事太有趣了。而且因为它如此之难,也意味着一旦成功带来的成就感也是巨大的。
就像一直在平地上跑步,偶尔爬过一些小山,突然有一天面前出现了一座高山,充满神秘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会充满好奇,想去尝试一下。
所以从那一刻才被科技真正打动,想要做创造性的事,不仅仅只是想解决一个又一个案子,审一个又一个合同,希望做更大更重要的事,创造一个世界上原来没有过的东西。
当我们花了几个月时间,把律方1.0版本上线之后,我才惊讶于原来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我们之前那么痛苦的事情。
整个平台上线之后,我们的工作效率至少提高了20倍,甚至无法用倍数来形容,因为我们原来的人工方法根本无法完成这么多的工作,但搭建了这样一个统一的一体化法律服务平台,上万家企业、几十家律所在上面都没有问题,我们的信息即时同步,所有的知识共享。我们所有的交互、协作都是无缝的。
一个案子过去5年、10年后,我还可以调出当时的详细记录,一份合同我可以查出来当年是谁审的,而且所有的数据统计、分析报告都是自动生成的。
原来一个案子办完之后,律师要花两三天的时间在那里订卷、整理资料和工作记录。遇到当时没记工作记录,还要互相问,那天是谁去的,办的什么事儿,人家怎么回复的。现在我只要在网上点一下按钮,就自动生成了整个卷宗的电子报告,所有信息都可以一键生成。
不仅如此,还可以一键生成整个集团的报告,下属家企业在过去一年里一共生成多少份合同,这些合同有没有被及时响应?每个律师的工时是多久?
就像用了拖拉机之后,会觉得太爽了。这是无法想象的,这时就会思考它应该还能做更多的事,脑海里就会构建,还应该有播种机、收割机,是不是还可以自动育苗?就会发现原来他可以做的事情那么多,这时候会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事情。
所以我对科技的兴趣并不是一下子就产生的,而是一步步来的,第一步是基于需要,觉得自己需要一个拖拉机;有了拖拉机以后,觉得用起来真好,就产生兴趣想要研究播种机、收割机等等。
没进入之前,可能会觉得科技也许只是提升效率的工具,但真正进入这个行业以后,会发现科技的力量不仅仅是提高效率,它不只是一个工具,这是它巨大威力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所见到的不过是它的冰山一角而已。
跟科技相比,个人的力量是多么微不足道。以前在做法律服务时那么强调个人的能力,但就算辛辛苦苦做了几十年,在科技面前也不值一提,就像阿尔法狗和柯洁,它比不过只是因为它没学会,一旦它学会,那么人类不是它的对手。
所以我们不断深入研究以后,很快就超越了仅仅做一个效率工具、检索工具这个阶段,后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法律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搭建这个领域,这才是科技在法律领域应用中最核心最难的并且的一部分,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做这个事。
5
法律与代码本质是一回事
我们都知道,律师工作往往是很繁忙的,对于您而言,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再花精力去研究科技领域,您如何平衡两者呢?
越往深入研究,会发现法律和代码其实是一回事。我们学法理学的时候都知道,法律是由规则组成的,法律规则有三个要素,代码也是规则:当什么时候机器应该做出什么反应。
所以再往前走之后,会发现这些法律跟写代码是一回事,我们也尝试将法律条文解构成机器能够读懂的规则。
不仅如此,两者之间互相也会有促进。法理学中说法律规则是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部分构成,我之前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直到我们开始搭建知识图谱,才发现它跟知识图谱中的三元组是如此高度契合。
所有的法条都有假定条件,比如张三是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这是个假定条件;他的行为模式是什么?他从事民事活动,需由其法定监护人、法定代理人代理,这就是他的行为模式,他自己不能做,必须有人替他做。那么法律后果是什么?取决于有没有做这个行为?是他自己做了还是代理人替他做了?相同假定条件下,不同的行为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所以实际上跟我们写代码时候的触发条件是一样的,当什么情况下机器要做出什么反应,机器做了不同的反应将进入哪个分支,这是一回事。
当我们真正去做知识图谱,试图把法律翻译给机器的时候,我才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解构了法条的结构,看到法条的时候不再是一堆文字,而是一堆公式。
由于立法的原因,许多法条省略了三元组中的一部分,比如大部分法条中都省略了法律后果,有些法条可能也省略了假定条件,再比如刑法,其实它是默认有一个适用范围的,像时间、空间、效力等等,先默认是不是适用这部法。
所以法律与科技两者不是平衡,而是换了一个视角再去看法律本身的时候,更容易理解它。另一方面就是运用这些工具也提高了我们自身的工作效率,进而我们会把节省出来的时间用于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我们对法律理解的程度和能力自然也提升了。
还是举我是农民的例子,我有了机器以后怎么可能会荒了土地呢?我在研究这些机器的过程中,土地耕种和收获的效率都大大提升,利用率也得到提高,甚至我可以用更好的肥料,加大对土地的养护。所以我不需要拿出我做本职工作的精力,但是要说会不会少办几件案子,少挣些钱,这是有可能的。
但是凡是这种仅仅是办案挣钱的,都属于消耗性投入,对我来讲我是出卖了时间和精力,收获了一些金钱,但是我的时间我的人生就这样被消耗掉了。只要我是在做创造性的劳动,机器和技术给我的帮助,肯定比我自己用脑袋想会有效的多。更何况我们是整个团队在共同努力,不是我一个人的奋斗。
所以这其中的取舍就在于,是愿意多重复自己的技能获取经济收益还是愿意探索未知,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认知的边界。
6
法律的魅力正是滞后性和模糊性
带领团队闯入全球法律黑客松比赛决赛,这件事对于您和团队而言的意义是什么?目前您的团队在法律科技领域的研究有哪些进展或成果?
第一是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看到了国际上对法律科技领域的探索,要比国内活跃的多;是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在这次比赛中查阅了大量国外法律科技软件的研发进程,测试他们的产品。我们在前期做的时候,对国外产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