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苦干6年一分工资不涨,辞职后,老板为何立 [复制链接]

1#

在职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操作。

一个公司员工要求老板加薪,无果后,准备离职,并把朋友介绍到自己公司。

而作为交换,自己也被朋友介绍到对方公司。工作内容还是相同的,两人只不过交换了老板,底薪就各翻了一番。

这不是段子,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活生生地事实。大家都纷纷效仿,以至于同行业的几家公司,老板整天斗得你死我活,下面的员工们却都成了亲密的战友。

没有什么工资,是一次跳槽涨不了的。如果不满意,就再跳一次!

难道老板和员工之间终究只有相杀没有相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之后,老板开宾利坐宝马,难道就不肯给我涨哪怕一千块工资?

为什么老板们宁愿花高价招“垃圾”新人,也不愿意留住“独挑大梁”的我?

老板不涨工资,总能自圆其说

光年君在公司也或多或少碰到过类似的事,工作四五年的优秀员工,给刚毕业的同学一顿使命感爆棚地培训完了之后,竟发现自己跟学生的工资差不多!

瞬间萎靡了不少。

工资倒挂,大家普遍接受的原因是,不用高工资,不按市场价,新员工根本招不来!

但老员工嘛,得参考他之前的工资,不能加太多,你给他涨一点,他碍于家庭和懒惰一般会跳槽得少一些。

慢慢地,新老员工之间往往会出现巨大的薪水差额,最后逼着一部分老员工跳槽。

其实这是公司高层、HR为了让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而进行的心理博弈。

他们这些人一般的惯用思维,是老员工们的工作一旦过于熟练,就会很自然地掌握其中摸鱼的技巧,进而钻空子,偷奸耍滑。

有的丧失工作上的高效,开始各种糊弄,变成老油条。或者更加高效,现有工作变得相当easy。

在公司看来,你不是很轻松嘛?那就没有必要和理由为你付出更多高价,加薪就是亏空了公司的利益。

而一些对薪资岗位有期待的优秀老员工,即便对工作尽职尽责,公司高层们一旦出现惯性思维,很容易把优秀员工和“老油条”之间划等号。

越优秀的员工,越能给老板省力,让工作保持正常运转,让一切井井有条。

但这恰恰变成“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嘛”的假象。

这时优秀员工提加薪,老板又觉得“你又没做什么特殊贡献,这不是一切如常嘛。”

于是优秀员工愤而离职,老板才突然发现哪儿都是篓子,没你“这地球没法转了”。

要么赶紧请新人顶你,要么开始跑到你跟前、抠抠索索的“加钱”。

哎,就像网友说的,“马桶是很快会脏的,你用的马桶之所以干净,背后一定有个负责任的人每天在擦。”

你的离开也许会给老板一次打击。

但是,如果你觉得老板会因此一蹶不振,悔不当初狗眼看人低,那你就错了。

业界基本操作:一“稳”天荒

说一个身边的,也是最常看到的例子。

之前在公司一个前端开发程序员哥哥,在公司勤勤恳恳干了六年,工资一毛钱没动过,税后八千到手,一年13万。

虽然不是互联网公司,码代码不是核心工作,但他一个从前端web到后端全包,甚至还负责一部分服务器运维的活。

工作很多但完成得相当可以!

一次终于打破程序员的“忠厚之魂”,鼓起勇气和领导谈涨工资,没动静,和大领导反馈,大领导没反应。

太欺负老实人了。他就这样一怒之下离职,直接请了年假出去面试。

结果就在要离职那几天,HR和部门领导找他谈话:涨到17万行不行?还带股权。

他当时听了哭笑不得,说我在公司求了这么多人没结果,现在要走了,你们开始留人?

毕竟感情不能当饭吃,还是走了,去了某医药集团搞开发,现在年薪已经接近20了。

而他的离职也引发了一波离职潮,部门走了三四个,各个只涨不跌。即便留下来的几个老员工,也借势涨到了16万,有一个还升了一级。

那你说过该公司是不是亏死了?

我只能说,那肯定是赚的!

从市场行情来看,他们全部门的人从16年开始,早就该人均15+万。

而公司凭借稳定的工作氛围和各种忽悠,硬生生给他们一个部门的人压了近六年工资。

他们赌的,就是你没有打破稳定,在市场上找到更好工作机会的意识。

想想如果不是他鼓起勇气去捅开这扇窗,大家直到今年还拿着远低于市价的工资,继续给老板们创造价值。

HR也很开心啊,毕竟连续五六年用很低的工资打发老员工,减少开支,还顺便拿了个年度优秀员工奖。

要说公司损失吗,有。

新人交替,项目延期,会让工作滞后,但并没有伤筋动骨。

公司离开任何一个人就彻底崩盘?

这种情况确实有,但大多也已经行将就木,你的离开就是再踹上一脚。所以我更相信“离了你地球不会转”的情节更像是在爽文故事里。

调薪天花板,被老板们拿捏死死的

很多人依然不解,好好调个薪就那么难吗?

这就不得不说,招聘和调薪是两套逻辑了。

就像不能把造飞机的钱拿来扶贫一样,不是一个袋子里的钱,不能简单地一起考虑。

关于薪资,有俩非常有名的原则:外部竞争力以及内部公平性。

外部竞争力,大家很熟悉,就是在市场上,企业招人的时候,薪资水平有竞争力,要能招得到人。

如果企业只对标现有员工的薪水,分分钟被市场打脸。外部招人,肯定是需要尊重市场规律的,必须简单粗暴得高过市场价才行。

所以外部招人的预算是新批的,按照市场规律来。

内部公平性是指:公司内部同样工作内容职级的同事,薪水差距不能太大。

这就体现在调薪的时候,预算是死的:今年业绩增长15%,那全公司薪水最多只能维持在一样的15%涨幅。

那这15%,全公司如何分配?

效益高的核心部门肯定分得最多,高管和核心人才团队肯定分得更多,其他人只能在剩下残渣中分成。

这个时候,你为自己代言要额外涨薪。

但你要求的涨薪是从大盘子里抽出来的,这意味着你的额外涨幅,影响的可能不仅是你同部门的同事,甚至会影响全公司。

那就不是你直接领导说的算的,公司大领导,财务总监都要向你的直接领导问话:

为什么给你涨更多?你有额外的贡献吗?失去你公司损失大吗?

如果给你额外涨了,是不是还需要给表现差不多的同事也涨?

给你涨了,你就一定会留下吗?还是接着这波涨幅,跳槽拿更高薪水?

看到了吧,可以说很少有领导愿意为你争取,毕竟他自己每天面临的挑战也大了去了。而且就算争,也不见得有成效。

即便涨了,也并不等于钱多。我年轻的时候,因为表现突出,一次涨薪我拿到了不错的比例,10%。

有毛用呢?我起薪低啊,税前涨块一个月,扣完税,基本没啥感觉。

美世咨询曾做过一项调研,目前企业的平均年终薪资涨幅已经连续5年下滑了。

就像你是年毕业的,平均起薪当时算是3,5年都按照市场工资涨幅的中位值增长,到了现在,薪水能够达到0一个月。

但实际到年,一个应届本科生的平均起薪就快0了。

干五年和刚毕业的新人工资一样!

看的这里,一股戾气自丹田直冲天灵盖。还打什么工,打顿老板得了。

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完整的调薪方法,是个很复杂的活。

大量广泛的调薪,要有精细的职级制定,每个不同的岗位都有好几个级别,每个级别都要对应明确的晋升机制与考核机制。

所以做这个体系很难。

定个稍微靠谱的KPI已经很痛苦了,还要有理有据根据你的KPI来定薪资增长。

万一KPI本身不靠谱,靠老板这尿性,诺言不想兑现咋办?

所以能做到这些的,基本都是大公司,而且还只是一部分。

中小企业恐怕是难以做到这些,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去年说的: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2.5年。

开个两三年就得做好关门准备,你跟我说薪资设计?

还不如指望招一些正在鸡血期的新人来的实在。

所以,调薪本身就是幅度有限,又费时费力的活。老板们给你涨得不多,也不愿意给你涨。

离职,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再来说工资倒挂,其实问题挺严重的。

你可能见到过氛围好的像大学的公司,人情味那个浓啊,遇到不懂得地方,你举一,老前辈们反三,很是热诚。

而现在大家心态都失衡了:

你不是挣得比我都多吗,那你肯定懂得比我多,对企业做的贡献更大才说得过去啊。

而且离职是一场传染病,你身边的人工资翻倍走了,你心里不动摇?

我和他也不差啊,他能挣这些,我也行啊。

当整个行业的薪资待遇变得透明,竞争对手不惜用数倍的工资挖你墙角时,老板们还在磨磨唧唧涨个几百一千的,实在有些可笑。

最优秀的人才因为外部更好的机会薪资跑路了,留下来的往往是中庸,甚至能力不足,畏惧挑战的员工,这些人在市场上找不到更好的机会,开始过分依赖于原有舒适环境。

而核心员工流失的公司,只能通过追求“外部竞争力”高价招新员工,最后可能都会陷入高薪养庸才,或者流动率高居不下的境遇。

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很多企业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

设计额外的调薪周期,除去每年年初外,给一部分核心人才更频繁的调薪。

为的,就是让核心人才不外流。

但这不会开放给所有人的,可能你都不知道有这个周期存在。

毕竟企业80%的利润其实来源于20%的核心人才,如果你至少每两年能有至少一次被纳入这个调薪周期,那么你的薪资在面对市场是有更多竞争力的。

你当然可以在外部寻找机会,但是公司会让你意识到,你是被重视的那个。

所以你在考虑跳槽时,也会把这一点纳入考量之中。

如果你在大中型企业中,注意是大中型,也没有被纳入这个调薪周期里,那么很遗憾,你也可能被没有被当成核心人才,无论老板们口头上如何表态。

企业和领导不愿意为你做出调整,打破原有的规则。

说白了,还是许多老员工的工作可替代性强,人才内卷导致。

公司高层和HR们对用人有恃无恐。你的专业技能,在工作流程中并不是绝对不可空缺的。

新人通过培训能很快胜任,可能会花点功夫,但简而言之,你,并没有那么重要。

工资倒挂会让人才流失,即便涨薪,公司也只垂青核心人才。

结语

Up主王子君,说过挺在理的观点。

就是薪资远跟不上市场价变化,根本原因是我们在全球利润里垄断的部分太少,市场经济的运行时间又太短。

蛋糕不算够,分配又不完善,正处于这个玩法最野蛮的阶段,还没法提供足够的“恒定产出”。

企业与个人都不可能有多少恒心,彼此的定价都是一次性的。

所以那些没能进体制和大厂的朋友,不用太纠结,牢记“一次性定价”即可。

这是时代背景,非人力可违。

所以,对于比较稳定的职场人,我会建议每年出来面试1-2次,了解一下市场行情,保持市场敏感度。

也有“跳槽”-“再跳回来”,这种用外部市场竞争力,打破调薪天花板的骚操作。

公司不是任何人的公司,公司不是拟人化的一个概念。

大部分时候,你只是为了自己而努力做好工作,你需要一份投名状证明你值得上那一份更好的薪水。

但不管怎样,君择臣,臣亦择君。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此路通,则内部升迁;此路不通,则外部求索,没什么好纠结的。

作者简介:“90后,爱猫,爱研究社会心理学。哦,还有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记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