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朱永新我是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的 [复制链接]

1#

//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深化全民阅读活动,以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在各方面的推动下,目前,在我国,在一些地方和人群中,阅读已然渐成风气。

日前,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听闻了几位“90后”青年人带动父母和一群人晨起共读的故事,特别致信编辑部为之点赞。本刊特别刊发,以飨读者。

——编者

朱永新,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多年来持续写提案推动全民阅读,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定为“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

让青春在阅读中美丽绽放

——为“新知读书交流群”点赞

“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再次对青年人寄予深情期待。

现在青年的模样,就是明天国家的模样。

近年来,“躺平”一词开始在互联网上频繁出现,年更是成为十大网络用语、十大流行语,甚至有人说“躺平”表达了当代青年的整体形象。而在我看来,真正“躺平”的只是极少数,认真生活、努力工作、不懈奋斗的才是大多数。

最近,朋友给我讲了一个青年人读书甚至带动一群人读书的故事:一个叫黄可的女孩子,从给父母亲床前夜读开始,慢慢把自己的朗读行为变成了给父母的小讲座,又在李浩英等几位有教育工作背景的家长的支持下,把一个家庭的睡前夜读变成了几个家庭参与的“新知读书交流群”,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线上到线下,甚至从结伴阅读到运动、观剧,一个旨在促进自律和分享的学习型社群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就在当下,一群青年人,带动着他们的父母,也有年轻的父母亲带着他们的孩子,每天早晨6点相约晨读,用琅琅书声开启新的一天——这是一道多么美丽的风景啊!我知道,这也是当下许许多多青年人真实生活的缩影。

作为一名阅读推广人,我是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的。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而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青年人的阅读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

刘向在《说苑·建本》中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人生不同的时期,读书学习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风景。一般而言,在学校教育阶段,由于课业的需要,青少年学生多少会有一些阅读生活。但是,这个时期的阅读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真正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养成了阅读习惯,能否把阅读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往往取决于青年时期是否真正地形成了精神的饥饿感,是否有着阅读的内在需要。在面临职场的压力和创业的忙碌时,是否能够为自己寻找安放灵魂的时间。在疫情期间,能否安静地与自己独处?在和他人互动时,能否多些理解和宽容?面对不可预知的人生不确定性,能否勇敢面对?在人生的各种点滴中,在面临无所不在的人生选择时,阅读所带来的间接经验的浸润和影响将会无所不在。

新时代读书已经蔚然成风,我颇感欣慰。

是的,阅读也是需要传播、需要影响、需要带动的。日前,“政协委员读书笔记”丛书,其中包括我和贺春兰主编、多位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参与,人民政协报社多位记者支持,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家庭教育何为》一书,作为委员读书成果之一,正在中宣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展出,全国政协开展的委员读书活动,两年以来早已经风生水起,不仅影响和带动了全国近百万各级政协委员的读书,也充分发挥了溢出效应,从书香政协走向书香社会。

期待看到更多像黄可这样的热爱阅读的青年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播撒阅读的种子,让青春在阅读中美丽绽放。

读书不觉秋已深

——记新知读书交流群的诞生与成长

黄可

今年年初,我拿着文学学士学位证书,几经辗转回到北京。冬天的某个晚上,我突发奇想,在父母睡前为他们朗读了一段文学作品。持续几天以后,父母愈发享受,于是便要我继续。从此,我会在每天晚上,在父母临上床睡觉的时候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书,朗读着其中优美的文段,以期让浪漫的感受伴父母入眠,就像儿时他们为我讲睡前故事那样。一星期后,我的“两位听众”越发投入到了这个活动中,还要我在朗读前介绍作品的背景及推荐理由。于是我这个突发奇想的“朗读会”逐渐变成了“小讲座”。小讲座持续一个星期后,我的两位听众又不满足了,他们想要自己深度阅读我介绍过的文学作品。于是小讲座演变成了我和父母一起共读的“家庭读书活动”。家庭共读进行几次后大家的感觉都很好,我们于是决定把它坚持下去。于是,每晚睡前,我们会布置好桌子、准备好台灯,仨人相约就座。忙碌了一天,这样安静下来的“家庭共读时光”成为我们一家人最享受的时刻。

这样的“变化”我始料未及。颇有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感,也多少体验了大学时老师们引导学生进入某一学科、探讨学术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成就感。向他人介绍你的所爱,让他们也感受到这种美,确实是种莫大的快乐。对我而言,这所爱之物是文学,感受美的方式是阅读。父母在我的带领下真的对原本他们不了解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强大的兴趣,并为之感动。我于是也体验到了很强的成就感。

几个月后,母亲和李浩英,两位热心的教育工作者牵线,让我们这个刚养成共读习惯的家庭与李老师爱好运动的家庭互动互补,促成我和李老师学习建筑专业的女儿陈末一起养成“阅读+运动”的习惯。在李老师一家的鼓励和陪伴下,原本极其惧怕跑步的我第一次享受了慢跑,甚至开始坚持早起,一改多年熬夜的习惯。从我的视角来看,这堪称奇迹。两位母亲进一步建议我和陈末一起成立个读书交流群,带动更多人早起、阅读。彼时,陈末已经组建了一个“90后”跑团,而我与在北京的两位堂、表哥也一起成立了一个三人读书小组。

年4月23日,陈末、于熙、臧明楚和我4个有不同学科背景的“90后”年轻人在线上聚集在一起,讨论读书群的活动方式。讨论中,大家表示希望读书群能聚集一批背景各异的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参与者在彼此互动中抱团读书,也经由他人启发而接触到自己平常不太会接触的知识,填补缺陷、获得新知、开阔视野。于是,我用“新知”给读书群命名。提到这个词,许多人会首先想到倡导“生活·读书·新知”的三联书店。读书群名字的灵感的确来源于此。几年前,我还在初中的时候,三联书店曾出版过一本名为新知的杂志。内容五花八门,好像文学艺术居多,给我一种时而光怪陆离,时而优雅、新鲜奇妙的感觉。当时的我有些还看不太懂,但非常喜欢它。我为读书群选择这个名字,一方面是出于私心想要纪念那个可爱的《新知》杂志,另一方面也希望那种多领域知识汇聚一堂、奇妙又精彩纷呈的感觉能够在读书群中再现。

于是,从4月起,每日清晨6点都有一群人聚集在远程会议前,隔着屏幕,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相互陪伴,一起在阅读中度过或是宁静平和或是令人振奋的一个小时。除晨读外,读书群也推出了领读、专题讲座、共读等其他形式的活动。转眼间,夏季来了又走了,如今已经过去了半年。期间,有不少新朋友加入,也有不少人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渐渐不再出现。坦白来说,在经历了最初的兴奋期后,许多成员、连同我自己的兴奋感都在减弱。但得幸于大家的坚持,每天早晨的读书和分享活动顽强地继续着。

10月5日,读书群里的部分成员首次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参与者共有10余人。在某公司工作的程序员吴学弋提出并促成了此次“读书会+舞台剧”的活动,并带着大家一起活跃了起来;心细周全的陈末现场张罗,让所有人的参与体验变得流畅、舒适、令人愉悦;李浩英老师则精心准备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小活动,引导青年人追问自己于每一天中的时间安排、行为选择是否支持了自己的梦想和长远目标;有位母亲抱着孩子参与了交流,还有一位校长闻讯赶来。显然,这次的活动为读书群注入了新的动力。我想是这个事情本身的价值,以及此前几个月大家在读书群的各种活动中建立的友谊和信任,使这个发起于线上的读书交流走向了线下。

“独行快、众行远。”经由读书群成员的陪伴,我再次体会到了在群体中和他人互相学习、相互敦促,对个人成长的价值。一个团队要能走得远,确实需要性情和能力多样的成员以面对多元的挑战,需要大家彼此唤起、影响和督促的力量。

这篇文章执笔之时,气温骤降,这是读书群经历的第一个深秋,距离我第一次在父母睡前朗读文学作品,也快迎来一周年纪念日了。天气冷了,早上从被窝里钻出来读书就变得更艰难,成员们参与读书群的交流就会有更多挑战。但我知道,通过读书群聚集起来的我们,会继续聚集在读书、分享的柳树荫下。我也希望还能在下一个深秋继续书写新知读书交流群的故事。希望它能让我们这些人、以及更多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共同见证许许多多个冬季。

(该文系作者应群友之邀介绍新知读书交流群建立的故事)

来源: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编辑:黄喆审核:周佳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